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工艺的深厚内涵,2025年6月3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漆彩阳光实践队满怀对漆器的敬意与好奇探访了襄阳传统漆器博物馆牛掌柜,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暑假社会实践之旅。
活动伊始,湖北省省级非遗项目“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襄阳传统漆器博物馆馆长隗鹏老师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并介绍了襄阳传统漆器博物馆,从博物馆选址独特的“漆”与“七”的文化关联讲起,详细讲解了博物馆的构建思路、襄阳漆器的历史渊源和特色底蕴,展示了漆的获取工艺、晒制过程以及各地代表性漆器作品和其对应的工艺讲解,并着重讲解了湖北楚漆文化的代表——虎座鸟架鼓所反映的独特的楚文化内涵,让实践队成员得以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中窥见襄阳漆器的千年历史。
(隗鹏老师向实践队成员介绍脱胎漆器制作过程)
为深入了解襄阳传统漆器的传承现状,实践队成员对隗鹏老师展开专项采访。作为非遗传承人和博物馆馆长,他就襄阳漆器的传承现状及博物馆经营策略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采访过程中,让实践队成员印象的一句话就是隗鹏老师多次讲到:“要将襄阳漆器重新走回历史高度牛掌柜,我们的路还很长”。
展开剩余69%(隗鹏老师向实践队成员介绍脱胎漆器制作过程)
了解非遗文化,只听是不够的,只有亲手去做一遍,漆器的魂韵,才能得以在指尖的触碰中得以真正领悟。
实践队的成员在隗鹏老师的指导下各自选择了一项漆器工艺进行体验和感受。就制作漆珠来讲,实践队队员在打磨过程中感慨到:“看似小小一颗珠子,却蕴含了数十道非遗工艺的奥妙,每一次的打磨后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该队员前后使用十多种砂纸将漆珠表面反复打磨平滑,耗费数个小时,终于让独属于漆器的柔光在指尖流转牛掌柜,折射出独属于非遗匠人的匠心光辉。
(隗鹏老师指导漆彩阳光实践队队员进行漆器工艺体验)
根据原计划,隗鹏老师应在7月3日这天配合央视完成割漆工艺的纪录片拍摄。但在得知实践队的社会实践任务后,他主动联系了央视团队,为实践队争取到了全程跟随学习的机会。凌晨四点的南漳深山是寂静的,但是对于采漆人来讲却是关键时刻,当割漆、流漆、收集等一系列纪录片中的动作真正在眼前重现,给每一位队员心中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采漆拍摄过程中,实践队的成员不顾对生漆过敏的风险,近距离观察并拍摄漆液产生的过程,镜头下的漆液沿着“V”字形的割漆纹路缓缓流到贝壳中收集起来,事后每次观看,实践队队员心中仍然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漆彩阳光实践队近距离观察并拍摄割漆过程)
除此之外,在漆器博物馆实践期间,实践队还抓住机会,采访了前来参观的游客,切实纪录他们的真实感受;记录游客体验非遗过程;参与和观摩创新性漆艺工艺品的制作,如漆筷、流漆;走访附近街道、景区和市博物馆,宣传襄阳漆器文化等。
(漆彩阳光实践队成员采访游客)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更感受到了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正如隗鹏老师所说的“未来我们的路还很长”,漆彩阳光实践队将以实际行动关注漆艺、传播非遗,让古老的漆艺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漆彩阳光实践队和非遗传承人隗鹏老师、邹继红老师的合影)牛掌柜
发布于:湖北省九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