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绕不开的传奇。他是国民党政府的特务头子,军统局的掌权人,被称为“蒋介石的佩剑”。
1946年3月17日,他乘坐的飞机在南京附近坠毁,49岁的生命戛然而止。官方说是天气原因导致的意外,可这说法一出来就没人信,各种阴谋论满天飞。有人说他被蒋介石干掉,有人说是美国人下的手,还有人觉得是自己人背叛了他。真相到底是什么?恐怕没人能完全说清楚。
戴笠的逆袭之路戴笠,1897年5月28日生在浙江江山县一个普通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他念过书,聪明伶俐,1915年考进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可没多久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了。那年他还和毛秀丛结了婚,肩上的担子更重。没办法,他跑去上海谋生。
上海那地方,机会多,陷阱也多。戴笠先是在股票交易所打杂,后来又混迹街头,日子过得紧巴巴。不过,他运气不错,认识了戴季陶、陈果夫这些国民党的大人物,还跟青帮老大杜月笙搭上了线。这些人脉成了他日后翻身的资本。
展开剩余86%1926年,他通过戴季陶的引荐,进了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学习,从此改名戴笠。在黄埔,他靠着脑子活、办事狠,入了蒋介石的眼。1927年“四·一二”政变,他帮着清党,揪出不少共产主义者,从此成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1930年,戴笠在南京搞了个“调查通讯小组”,算是国民党最早的特务组织。1932年,他又参与组建复兴社,负责特务处,干的全是暗杀、监视的活儿。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军统局,他当副局长,实际上却是大老板。
抗战期间,军统局在戴笠手里风生水起,他还跟美国人合作,弄了个“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在国际上也混出了名堂。1945年抗战胜利,军统局规模空前,人员超5万,武装力量几十万,戴笠的权力可以说到了顶峰。
1946年3月17日,戴笠的专机从北平起飞,目的地是南京。那天天气糟透了,大雨倾盆,能见度极低。飞机是美式C-47,原本计划在上海降落,可上海机场因为天气原因关闭,机组只好转向南京。结果在南京郊区江宁县岱山附近,飞机一头撞上了山,机上的人全没了。
官方给出的说法很简单:天气恶劣,飞机失控,纯属意外。可这理由太牵强,戴笠是什么人?国民党情报头子,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他死了怎么可能这么简单?于是,各种猜测冒了出来。
阴谋论大盘点:谁想让戴笠死?有人觉得,戴笠权势太大,蒋介石起了疑心。作为军统的老大,戴笠手握情报网,掌握无数人的秘密,连蒋介石的动向他都能摸得一清二楚。抗战结束后,他还想往更高处爬,这让蒋介石坐不住了。
可问题是,蒋介石对戴笠一直很信任,他死后蒋还亲自为他办了隆重的葬礼,公开表示哀悼。要真是蒋下的命令,未免太冒险,弄个飞机失事风险太大,不如直接找个理由把他抓起来。
戴笠抗战时跟美国人合作紧密,通过“中美合作所”跟美国情报机关搭上线。可战后局势变了,美国人想在国共之间调停,戴笠却是个铁杆反共分子,还计划清洗汉奸和亲共分子,这可能跟美国人的政策对着干。
有人猜,美国人觉得他碍事,动了手。但这说法证据不足,美国人要杀他,何必搞这么复杂的飞机失事,直接在合作中下手不是更方便?
军统内部也有不少人跟戴笠不对付。比如马汉三,北平站的头儿,据说因为贪污的事被戴笠盯上了,怕自己完蛋,先下手为强,在飞机上放了个定时炸弹。这说法流传挺广,后来还有人说在飞机残骸里找到证据,可惜没确凿的东西。戴笠管军统管得严,手下畏他如虎,但也恨他入骨,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还有人怀疑是共产党干的,毕竟戴笠是反共急先锋,杀了不少共产主义者。可1946年那会儿,共产党还没那么大能耐,能把手伸到国民党高层的飞机上,可能性不大。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意外的可能。那天天气确实很差,飞行条件恶劣,C-47又不是最先进的飞机,失事不奇怪。但戴笠身份特殊,他的死影响太大,单纯归为意外,很多人不买账。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都没定论。关键是,戴笠死的时机太巧了,正好是他在权力场上最风光又最危险的时候。
“跨界”野心:戴笠的致命一招要说戴笠为什么必须死,最靠谱的答案可能就藏在他自己的野心里。抗战一结束,国民党内部乱成一锅粥,大家都在抢地盘、争权力。戴笠不甘心只做个特务头子,他想往更大的舞台上走。这就是所谓的“跨界”操作,也是他给自己挖的坑。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戴笠有个大计划:把军统局和中统局合并,搞一个超级情报机构。军统管军事情报,中统管政治和民间情报,两家一直是竞争关系。
中统是CC系的地盘,CC系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在国民党里势力不小,跟戴笠的黄埔系不对付。戴笠想吞并中统,无疑是动了CC系的奶酪。陈氏兄弟哪能咽下这口气?这事要成了,戴笠的权力会膨胀到没人能制约的地步。
光合并情报机构还不够,戴笠还想往军界和警界伸手。1945年底,国民政府重建海军,他跟美国海军关系好,动了当海军总司令的心思。他跟美国人谈妥了不少条件,想把军统的武装力量改编成海军陆战队。可他一个黄埔六期肄业生,军衔才少将,凭什么跟军界大佬平起平坐?蒋介石最讨厌部下靠外国势力抬高自己,直接否了他的提议,改派陈诚管海军。
另外,他还瞄上了警政部长这个位子,想把全国警察系统抓在手里。这又触碰了其他派系的利益。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黄埔系、CC系、政治学系,各有各的地盘,戴笠这么横插一杠,谁都不乐意。
戴笠的“跨界”操作,说白了就是想从特务头子升级成全能大佬。可这步子迈得太大,敌人也攒了一堆。CC系恨他抢地盘,军界看不上他越界,蒋介石身边的亲信也怕他尾大不掉。他手里的军统局本来就让人忌惮,再加上这些新动作,等于在自己头上挂了个靶子。1946年初,他还在北平忙着抓日本汉奸、查共产党情报,表面风光无限,背后却危机四伏。
这种“跨界”扩张,威胁了太多人的利益。有人分析,可能是CC系联合其他派系搞了个阴谋,把他干掉。飞机失事这招,既能掩人耳目,又能一了百了。
戴笠一死,军统局顿时乱了套。他在的时候,军统纪律严明,效率奇高,情报网覆盖全国,连日本人都怕。可他一走,手下群龙无首,内部争权夺利,情报工作一落千丈。1946年国共内战刚开始,国民党在情报上就吃了大亏。共产党那边有周恩来坐镇,情报搞得有声有色,国民党却连对手的动向都摸不清。
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围歼,有人就说,要是戴笠还在,情报不会这么失灵,国民党不至于输得那么惨。后来军统被拆分重组,成了军事情报局和中央情报局,可再也没恢复到戴笠时代的水平。蒋介石后来感慨:“雨农不死,我们不会退到台湾。”这话可能夸张了点,但戴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戴笠为什么必须死?答案可能就三个字:野心太大。他一步步爬到国民党的高层,靠的是脑子和狠劲。可到了最后,他不满足于做蒋介石的“佩剑”,想自己当“大老板”。合并军统中统、染指海军警务,这些“跨界”操作,看似要建个情报帝国,实则给自己埋了雷。
1946年3月17日的那场飞机失事领域国际,是意外还是阴谋,也许永远没个定论。但有一点很清楚,戴笠的死不是偶然。他的野心触动了太多人的底线,在那个派系斗争你死我活的年代,树敌太多的人,很难有好下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把双刃剑,握得太紧,往往先伤了自己。
发布于:河南省九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